网络就是这样的嘛,很容易从争论上升到人生攻击。我觉得保有善意只是美德而不是义务,所以阅读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发言还是关注观点和叙述为重心比较好。不过我其实觉得有些标签性质的词汇,例如
网哲、incel、女权等,难以分辨使用者是在进行笼统的形容还是情绪的输出,也许也是这些词汇更容易招致矛盾爆发的原因。我没有劝架的意思,虽然
版规草案【尊重】1.禁止对其他用户进行人身攻击。对于他人的不同见解、立场,尤其是不同性癖,应保持包容。不允许贬低他人的性癖是这么说的,但
包容和贬低他人的性癖都是非常模糊的范围;而且
管理操作指南【删除回帖操作】不友善发言的标准是
较为激烈的讨论,只要回复中包含有意义的内容,哪怕包含一些不友好内容,也建议不作删除;没有任何逻辑和上下文的单纯人身攻击,建议删除。所以大家按照规定来尽情地吵架就好。
不过看完那么多的发言,我希望可以基于此留下一点自己的想法。如果其中有建立在各位发言上的论断,那么可信度就只能依赖于别人的发言是否属实了。似乎大家对性别议题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我避免用具体的用户名:一部分认为女性对男性存在压迫,但大部分似乎来源于
男女之间的关系,例如SM、婚姻。而另一部分认为社会对女性存在压迫。这两点在诸多的发言中已经按各位心中的证明方式进行了证明。但是如果这些观点都属实,前者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论断:女性对男性存在的压迫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那么为何男性仍然执着于这种关系呢?显然性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我总觉得这种事称为压迫很奇怪。虽然这样的想法类似于“强奸犯存在,你不去指责强奸犯,而是指责被强奸的人穿得太少”,但这样的关系对男性来说有选择的权力。我参与该次讨论的起始动机是一段这样的话:
一个男性,活不下去了,他真的没有办法,捡垃圾睡桥洞或许能苟延残喘,再不然就是领低保,低保能活着吗,也是苟延残喘。
一个女性,真的穷的活不下去了,她可以嫁人,通过嫁人就能活下去。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样的观点时,仅对这样的看法是感到难过的。如果一个人活不下去后却要依附于别人活下去,这似乎更像是奴隶:可似乎在前者的观点中认为这是一种特权,尽管这样只是词汇在定义上带来的差异。而后者的观点更强调女性在就业市场、社会环境上受到的歧视,而且这些歧视是确实地让这些人们无法生存,必须要去享受当奴隶的特权的。虽然我没有经过切身实际调研,不知道这样的言论是否属实。
所以我觉得两者之间前者更像一个性别议题,因为它是由男性需要女性提供的性价值引出的,说白了它真的就是建立在女性之上,女性的定义实际上就只有女性生殖器这一点,而不是柔弱的、听话的、文静的、顺从的这样的词汇。后者更像是一个人权问题,早些年互联网女权兴起时我就为将这种问题上升到性别对立而厌烦,尽管我自身作为男性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我没有切身体会过女性可能真的承受的歧视。一个人不具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种的能力那就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工种,怎么会上升到性别话题呢?但这又确实是女性承受的“偏见”,在职场上对女性的第一想法不是这个人是一个有女性生殖器的人,而是这个人干不了体力活;这个人要休产假;这个人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效率。首先,这是偏见,因为人是存在个体差异,而不是因为作为女性就承受这些猜忌的;其次,这是“偏见”,因为人如果因为天生的原因就连最基础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那社会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直接大乱斗就好了,所有低于平均能力水平的人每天强制死刑,这个一月过完整个世界就能只剩四个人。
说白了,我觉得两者的观点统一起来其实就是“女性相比于男性性价值作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更高”,然后双方各挑自己喜欢的一部分互相攻击。前者的观点体现出对性价值的否认,但很荒谬的是男性又非常饥渴地索取这些东西。我是明白社会上无论何种异性关系都体现出女性对男性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不觉得对此抱怨是错误的,毕竟,事实上接受这样的事情和接受天生具有身体差距的人需要补偿一样是出于道德的。这不好。只是我觉得这种对非必需品的渴求,比起对生存的需要,在来源于于同一个问题时优先级会低一些。我总觉得可以把婚姻看作是一种分工来解决某些分歧,只不过它的薪酬、它的劳动又非常非常难定义,又非常非常具有个体差异,这种事情在一个巨大的议题下进行讨论,很难不产生争吵,而且是毫无意义的。
请不要回复我,我不会做出任何回应。但是我真的爱看各位吵架,我会好好地对号入座来找骂的,在网络上欣赏彼此之间的恶意总让我感觉到人类的生机勃勃。